奧運23日就要開幕了,這次我等了5年啊。
這是鍛鍊心智的考驗,你可以看到人的心理素質如何被發揮到極致。想想要忍受多少挫折,失敗,與孤單,才有那少數發光發熱的機會。
必須忍受長時間的身體磨練就不用說了,心理層面上一定要具備高度抗壓性,有經常面對失敗的準備(畢竟冠軍只有一個),社會層面上則承受著組織(運動協會與政府)與個人的利益衝突,還有對未來生涯的不確定性,因為運動生涯極短啊。
所以我必須看奧運。那是人生的極縮時攝影,他的一生精華都呈現給你看了你還不看?不管成績為何,那一刻的努力都值得喝采。
比起最後的成績揭曉,我更喜歡看比賽過程,看選手們上場時仍掩不住的緊張(連我也跟著心跳加快),看選手們有的雙手合十,有的默唸些什麼,有的調勻呼吸、眼神專注得像老鷹,此時那些眾目睽睽的觀眾都消失不見,只剩下他與這個世界。
*
台灣的運動表現和運動環境相比有著不相稱的落差,就像我們的疫情表現與各國環境一樣,足以令世人跌破好幾隻眼鏡。
上述提到運動員內憂外患的程度,先不論戴姿穎與謝淑薇,甚至是瑞莎,他們這麼具國際知名度選手尚且如此,那麼冷門項目國手就是一慘還有一慘慘了。
2016年,27歲的輕艇國手李漢城(曾經拿過國光獎章,最好的國際賽事紀錄為亞洲輕艇激流標竿錦標賽團體金牌),運動生涯已經16年了,因為資源不足得自己找錢找贊助,比賽之餘還得張羅所有的食衣住行。
他說:「(協會)幫你報好名之後,其他的事情都自己去弄,買機票啊住宿啊,比賽到了要繳錢都是自己處理,那種感覺就是你在為自己而奮戰,而不是說身上背負著協會背負著國家。」(蘋果日報專訪)
他省吃儉用在歐洲3個月巡迴比賽只花12萬元台幣;更早幾年到捷克參加世界盃,因為在開幕式上沒有國家隊制服可穿只能穿贊助廠商的,被其他國家隊選手訕笑。最有名的「事蹟」便是住不起飯店,露宿河邊睡帳棚。
「有一個禮拜的晚上,我都是白吐司夾培根配一杯果汁,自以為營養有均衡,自己不會餓就好。」因為長得帥(有「台灣伊藤英明」之稱),2018年還拍寫真集為自己募款,真的是比悲傷更悲傷。
現在至少大家都願意多疼惜運動員了,看到選手坐經濟艙,會替他們心疼委屈;看到選手與協會間的衝突,都願意花時間搞清楚其中的恩怨情仇,然後透過網路管道替他們發聲。
*
我已經進入觀賽模式了。2019年去日本時已經買了奧運T恤放著,當時預售套票也跟著開搶,現在只能穿著五連環T恤,對著螢幕喊中華隊加油了。
#中華隊加油
#從奧運看心理
#從奧運看人生
https://www.tpenoc.net/athlete/